|
![]() 北京化工大学纳米化学研究团队(即孙晓明教授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该团队隶属于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团队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领衔,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约60余人。经过多年的发展,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本课题组形成了优势互补、功能相对完整的科研队伍,已成为可从事纳米结构合成、分离、组装和性能研究的基地。 本课题组以结构可控单分散纳米催化剂及其有序组装体的获得作为目标,以功能和应用导向,以化学控制合成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为手段,采取“合成与分离相结合,用分离指引合成”的方式,发展了单分散纳米催化剂的液相合成方法学和分离分析手段,提高了无机纳米颗粒极其组装体的催化性能。 本课题组围绕电化学中的“储能电极”和“催化电极”的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和技术突破。主要包括:(1)发展无机纳米结构可控合成手段,制备了一系列结构有序、高度取向、尺寸均一、表面积充分暴露的纳米阵列电极,实现了活性物质利用率和循环稳定性的大大提高,突破了传统的涂覆烧结法制备的电极存在的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和稳定性不足等问题;(2)针对析气反应电极应用需求,基于纳米阵列提出超疏气概念,通过减少气泡与固体电极的接触,减小气泡溢出尺寸,减小过电位,提高电解和燃料电池效率;(3)针对燃料电池中的耗气反应需求,基于纳米阵列发展浸润性调控方法,实现“超亲气”,提高了燃料电池关键反应的效率和稳定性。在产业方面,主要转化了银纳米线合成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两个专利,为柔性透明导电器件的制备提供了绿色工艺和高质量材料。 截至2018年1月,本课题组发表论文202篇,引用24000余次。其中,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JACS, Adv. Mater.等国际材料与化学类主流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5篇,总引用10900余次,他引>9000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获授权22项;申请国际专利8项。在无机化学与材料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团队带头人孙晓明教授于2014年-2017年被艾斯维尔出版社评为材料学领域的高引用学者,2015年-2017年被英国皇家化学会选为top 1% 中国高被引学者。 课题组经费充足、仪器齐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超高速离心机1台(10万r/min)、气相色谱1台、CO2还原装置1套、紫外分光光度计1台、电化学工作站8台、高速离心机一台、催化剂性能评价系统1套,管式炉、马弗炉和各种不同作用烘箱14台(包括真空烘箱、程序升温鼓风烘箱等),可以顺利有效的完成新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评价等各种实验。 课题组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在国内层面,主要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等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共同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并与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保持密切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层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建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每年派遣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访问。 如今,北京化工大学纳米化学研究团队(孙晓明教授课题组)已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课题组诚邀有志青年加入,无论是攻读博硕士学位还是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这里将为你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意亦欢迎国内外各课题组/实验室/公司与我们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1月) |